PostgreSQL发展的脉络(1996-2025)
当前位置:点晴教程→知识管理交流
→『 技术文档交流 』
从学术原型到多模王者,PostgreSQL用30年书写了开源数据库的传奇篇章。1996年诞生至今,不仅完成了从学术原型到企业级的蜕变,更通过模块化扩展构建起独特生态:从分布式架构(9.0流复制)到多模融合(JSONB+PostGIS+向量索引),再到如今的云原生智能(AIO异步IO+向量搜索),每一步都踩中数据时代的脉搏。 一、奠基阶段(1996-2005):从学术原型到企业级数据库将UC Berkeley的Postgres学术原型(1986)转化为工业级SQL数据库,实现了ACID兼容性和SQL标准支持,同时选择了开源社区的协作模式,并推动SQL92标准在开源领域的落地。
二、分布式架构演进(2006-2015):高可用与复制成功应对Web 2.0时代的高可用需求,实现了“降低复制延迟,提升容错”。定义的流复制标准,被AWS Aurora等云数据库借鉴。
三、多模数据处理时代(2016-2020):HTAP能力构建融合OLTP和OLAP,核心是“查询并行化与编译优化”。并行查询增加内存开销,JIT编译加速执行。社区采用“模块化扩展”策略,如通过FDW(Foreign Data Wrapper)集成列存引擎。
四、云原生与智能化(2021-2025):AI与异步IO融合适应云原生架构,核心是“异步化与AI集成”。AIO提升I/O效率但增加复杂性。
以上只是PostgreSQL的部分版本和特性,完整的见下图:
PostgreSQL通过“渐进式创新+社区反哺”模式,不仅证明了开源数据库可以紧跟IT行业发展脉搏而发展,有效支撑企业级应用和智能化的需求,更凭借开源特性成为众多数据库深化开发的“技术基石”——如今国内数据库的近半壁江山,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 阅读原文:原文链接 该文章在 2025/8/26 13:11:58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